2017年底到今年年初,A股气势如虹,上证综指收出“十八连阳夹一阴”的走势,诸多私募在行情大热之时纷纷加仓。但2月初,大盘急转直下,上证综指急跌500点,再度回到3000点附近,许多私募又被迫减仓。除了部分成立周期较长、规模较大的老牌私募外,私募基金经理普遍陷于担忧净值回撤的焦虑之中,表现为在仓位上不断进行腾挪转移。
北京鲲洋资产表示:私募的主要销售渠道依然是银行,而在银行看来,过大的净值回撤就意味着风险。为了控制回撤,私募需要时时保持警惕,只要市场有风吹草动,就必须进行仓位调整。但随着仓位的不断调整,私募的收益却好不到哪里,控制了短期波动,同时也错过了长期收益。
“不是不看好市场,3000点一带明显是中长期底部,但对新基金来说,还是要减仓慢行,新基金有减仓线和平仓线双重约束。”深圳某私募投资人无奈地说。在2015年夏天的股市大幅波动之后,银行销售渠道对私募净值回撤的要求更加严格,除了传统的0.7元平仓线外,增加了0.9元的减仓线约束,一旦净值跌破0.9元,基金的仓位必须降至五成以下。
面对大盘的大幅波动,即使久经沙场的大佬也有不淡定的时刻。2015年夏天A股大幅波动,千股跌停时有发生,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在这一阶段卖出了自己持有的九成贵州茅台。尽管贵州茅台当时市盈率仅15倍左右,但斌对自己跟踪过13年之久的贵州茅台基本面也了如指掌,但他更关注的是,旗下私募基金的净值不能承受巨大的净值回撤。
“本来该买的时候,却因为无法承受来自外部的压力,遗憾卖出。”这已经成为诸多私募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过分关注波动长期收益不足
在平仓线和减仓线等各种硬性指标的约束下,在渠道和客户的压力之下,私募行业过分关注净值波动,也可能带来投资收益的平庸化。比如,某2015年初成立的私募基金,尽管在当年逃过了A股大幅波动,并赢得了市场的一片赞扬,但该私募基金此后长达两年的时间均是轻仓运行,回避掉了大跌同时也回避掉了收益。该基金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仅为1%左右,错过了2016年中期以来的白马股行情,并没有给投资人带来超额收益。
正如彼得·林奇所说,即使你成功避开了历史上所有的大跌,但不会选优质资产进行投资,那么到头来,你还是赚不到多少钱。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立超过5年的私募产品共有3666只,年化收益率大于20%的仅有108只,占比不足3%,而年化收益率不足5%的私募基金却占到一半左右。
中达国荣负责人分析,收益不足的风险,并不比净值回撤风险更小,收益不足同样会带来客户的流失。“很多私募基金在大部分时候是轻仓的,形同僵尸私募。它们只有在股市系统性大涨的时候,才能获取收益。尽管回撤很小,但年化收益率比不上银行理财收益,同样对客户和银行渠道没有吸引力。”某资深私募基金经理说。
长跑优秀私募的净值回撤其实并不小,但并不妨碍它们获得市场和渠道的认可。
明达资产董事长刘明达表示:“明达资产的风格一向非常坚定,就是高仓位策略,用优秀的个股来穿越牛熊,如果过度关注净值波动,就不会有明达资产的历史业绩。明达资产的风格也为长期合作的渠道和客户所认同。”
景林资产相关人士也表示,自2001年到现在,17年时间经历了2003年的SARS危机、2008年的次贷危机、2011年的欧债危机、2015年至2016年的多次大幅波动,其间景林资产的净值虽有过一定的回撤,但无一例外,很快走出了危机的影响并创出新高。对长期基本面价值投资的信仰,同时在市场恐慌时坚持逆向投资,是它们长期战胜市场的重要原则。
充分投资才有长期优异业绩
由于0.7元是私募的清盘线,新成立的私募对净值回撤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富有经验的私募在新基金成立时往往采用安全垫策略。在此阶段,私募往往通过低仓位策略,将基金净值累积到1.1或者1.2元之上,然后逐渐加大仓位。
但优秀的私募基金业绩一定以充分投资和长期投资为前提。“在境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股票多头型私募大都是高仓位运作,以择股为主,这样才能发挥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品今资管总经理仇彦英说,境内不少私募暗含着择时因素,并不利于私募的长期发展。
“很多私募讲自己优点的时候说风险小,追求绝对收益。看似有道理,短期内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违背了风险收益匹配的基本原理,长期收益一定不如以充分投资为原则的产品。”仇彦英说。
分析人士认为,投资并非只是知识层面的问题,更是心理层面的,如果过分在意短期波动,容易陷入焦虑状态,投资往往会踏错节奏。投资应该回归本源:一是仓位配置应该是“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在行情冷清时加大仓位,而在行情热闹时减轻仓位。二是选择优质的个股,以坚实的基本面投资穿越牛熊,为客户创造超额收益。
责任编辑:商务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