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大作.jpg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2.64亿,占比18.7%;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9亿人,占比13.5%。从数据来看,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
大众还未从“养老压力大”的现实中缓过来,国家于5月31日又发布了“重磅炸弹”:开放三胎。消息发布后,“理所当然”的被挂在各大平台的热搜榜,从大众反应来看,似乎并不认为开放三胎是“利好”政策。
三胎政策和人口普查数据的背后,实则反映我国不容乐观的人口现状。
物欲横流的时代,绝大多数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到外打拼,在生活的压力下,传统式养老已渐行渐远。但随着全国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养老”问题占据大众关注的焦点。
目前,国家正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缓解老龄化问题,“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在政策和现实需求的推动下,我国智慧养老行业迎来新一轮利好。
智慧养老,是通过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和平台,打破传统养老模式的缺陷,提供优质、快捷的智能化养老服务。
政策助力扬帆起航新蓝海
2012年,“智能化养老”理念被提出,全国老龄办鼓励展开智慧养老实践探索;201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17年2月,国家多部门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预计5年内建成500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
至此,智慧养老顺势而生,并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做好智能化服务,打造适合老年群体的服务平台,方便其获取信息和服务。同年12月,《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被推出,意见提到,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的应用。
今年两会,科大讯飞、小米、百度的企业高管均以两会代表的身份,提出开展科技适老化改造,使科技产品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帮助其融入数字生活。早在二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通知,推进健康监测、智能家居、
看护等智能化终端产品的应用,扩大智慧养老产品供给, 深化智能技术支撑健康养老的发展。
无独有偶,紧跟国家政策,各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也提及要开展智慧养老项目。
智慧手段解决部分养老难题
在此背景下,智能看护、家庭安防、医疗健康等相关智能产品纷纷落地应用。
床头或卫生间安装SOS报警器,遇到危险时,老人可及时上传求救信息;智能手表、手环和智能胸牌帮助定位老人位置,实现一键报警及传输健康情况数据;监控预警,支持与家人设备共享,实时了解家里开关门状态、可燃气浓度、服药情况等;安全方面更是可以通过可视化智能门铃了解老人的生活起居,监测上门人员,避免潜在的危险,老人也可通过语音呼救。
毫无疑问,各种智慧养老产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养老问题,使老年群体的生活方式趋向健康化。但智慧养老相关解决方案并不是万能的,就现实来说,智慧养老产品价格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引人深思。
从落地来看,当前能够实现智慧养老的城市或市区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来说,智慧养老行业存在三大亟需解决的问题:
①未结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使用能力,脱离实际需求,容易将智能养老设备的高端化和精妙化视为智慧养老的重点;
②老年群体急需的看病、护理、就餐就医等需求供给不足,智慧养老服务供需错配问题突出;
③相关平台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供给,提供的健康知识、心理咨询、护理技能及医疗服务等方面缺乏专业性。
写在最后
智慧养老落地应用与现存问题之间的博弈才刚开始,各企业加速推出解决方案,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在技术不断精进的基础上,更多“人性化”产品摆在我们眼前。
三胎政策的开放,虽然不被大众“买账”,但却反映了智慧养老的社会需求。政策上,无论是两会期间,企业高管代表的提议还是地方项目的推出,都为智慧养老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