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升级,乡村不再“掉队”
随着AI、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对我们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不少城市争做排头兵,将推动数字化发展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近年来,历经多地疫情反复、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大浪淘沙下,智慧城市建设从早期缺乏统一规划的分散建设,到逐步进行试点探索与统筹规划,再到当下以人为本与协同创新的主旋律。
告别“大跃进”式的规模化建设,智慧城市发展趋于理性回归,越来越多的各级政府和厂商们不再热衷讲“智慧城市”的概念和故事,而往“数字政府”、“数字中国”、“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等有实用性建设转变,让普通市民感受到有烟火气的平安城市。
而作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战略,乡村数字化无疑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补充。近年来,国家对数字乡村建设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出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源:pixabay
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也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和“三农”领域正在加速融合。数字化正加快走进农村,成为提振乡村发展重要突破口,数字乡村建设已经进入风口期。
政策红利显“关怀”
数字乡村成新角逐热点
2022年初开,数字乡村建设被频繁提及,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2月初多部委共同发布《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数字治理能力提升行动等八大任务。同时,《行动计划》还设立了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提升工程等7项重点工程,作为落实上述行动的重要抓手。
紧接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要求全面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在结束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出现数字乡村,并把其作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提出,将加速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广泛推动数字技术对农村地区产业赋能和升级改造,进一步突出数字乡村的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方向、数字中国重要内容”的作用与地位。
近日,多部委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明确了到2022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的工作目标,并部署了网络覆盖、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化治理、安全数字化在内等10个方面的30项重点任务。 实际上,“数字乡村”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已明确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农业。
此后数字乡村作为中国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和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国家相关部门针对建设工作要点、总体思路、任务目标等多次印发相关文件,具体来看:
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印发,提出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等十项重点任务。
2020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进入“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全面“布局”和重点“破局”迎来关键节点,数字乡村被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彰显出数字乡村建设在国家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战略意义和重大价值。
其中,十四五规划中(2021年-2025年)明确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以数字化助推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同年9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为全国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绘制出总体“施工图”,提供更具条理性、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综合来看,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未来一段时间数字乡村建设将成为重要趋势。伴随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技术的升级,将为其注入持续的发展动能。智慧城市的建设范畴也逐步拓展下沉,数字化县域、乡村将成为新的角逐热点。
星星之火已燃起
燎原之势初形成
自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部署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以来,“试点建设”和“试点经验”不断为数字乡村建设探索新道路;2021年,13省市将数字乡村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5省市十四五规划意见稿提及数字乡村。
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相关成果也十分丰硕。
2015年以前,全国约5万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深度贫困地区行政村通宽带比例仅为25%,15万个行政村宽带接入能力不足4Mbps。经过7年的电信普遍服务,基础电信企业先后支持了全国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通达,以及6万个农村4G基站建设。
如今,农村和城市实现“同网同速”。相关数据显示,我国99%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宽带和4G信号双覆盖,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偏远落后地区通信难的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网络触角的延伸,跨越了崎岖小路,连通了深山沟壑。广大农村接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大动脉”被打通,改写着千村万寨的面貌——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通过田间地头到村民日常生活,我们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数字技术正落地应用至乡村建设的各个场景,乡村中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变越来越多。
围绕“智慧县城+数字乡村”建设,四川宜宾的兴文县建成符合国家网络安全标准的兴文县云计算中心,将县内自建的23个政务信息系统统一迁移上云,共享虚拟计算资源与网络安全资源,为数据融合奠定基础;
全面整合智慧化综合监管与服务、便民服务缴费、效能监察、公众监督上报平台等53个信息化平台系统,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政务网络服务全覆盖。
北京顺义区智慧乡村建设成果中,一些城市中常见的设施如人车识别摄像头、物联网等设备开始出现在乡村,为村民提供便利;
柳庄户村等部分村落,甚至在原有的电线杆上,装上路灯和摄像头,有点类似简易版的智慧灯杆。摄像头的安装为乡村安防织密了一张“安全网”,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着显著作用;
部分农业园里专门装上了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智慧农业气象站),通过园区内传感节点,智慧农业气象站自动采集小气候环境中的风速、大气湿度降雨量、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等九环境要素,并显示在电子显示牌上,供进行种植作业的农民参考查看,方便农业生产。
在浙江德清市,“数字乡村一张图”叠加了自然资源、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17个图层、232类数据。在触达各乡村的物联网方面,德清市布设了视频监控、污水监测、智能井盖、智能垃圾桶、智能灯杆、交通设施等6大类、534个感知设备;宁波市慈溪市无人驾驶插秧机已经驶入农田,实现田间自动插秧、智能避障、掉头转弯等全套无人作业。
在广东省,清远龙山镇大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投入60多万元在全镇293个村民小组安装视频监控探头,视频监控画面已全部接入镇综合治理办公室统一管理,清晰度高且可7天回放为警方侦破案件提供便利;
图源:pixabay
以村委会为单位,增加视频观看端口,协助解决农村基层纠纷。截至4月底,全镇293个村民小组共布设424个视频监控探头,实现辖区内所有自然村(重点路段、治安黑点)全覆盖并稳定运行。
当下,数字技术逐渐应用到乡村治理、政务服务、基础教育、医疗养老、村镇电商、生态保护等方面,慢慢形成数字化的乡村发展模式。
例如,通过摇杆无人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等实现农作物的精准作业;再如,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通过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应用,将城镇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下沉至乡村;再如,利用音视频、云存储等技术,部署立体化智能摄像头,实现远程监控管理,异常情况实时告警,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等。
据悉,全国已有25个数字乡村建设的代表性案例被写入政府文件,覆盖信息基础设施、乡村新业态、智慧绿色乡村、乡村数字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乡村智慧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
全面普及方兴未艾
众多领域大有可为
众多的优秀案例探索出了经验为数字乡村建设打响了良好的开端,逐步进入全面铺开的阶段。
据《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0%。全国普及率较低,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未来县域及乡村数字化转型具备较大发展空间。
近日发布的《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中表明2022将数字技术有力支撑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夯实。同时也为数字乡村建设划出了30项重点任务,众多领域厂商仍大有可为。
从数字基础设施上看,《工作要点》明确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补齐边疆地区通信网络设施短板,综合运用卫星通信等多种接入手段为用户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服务。
无论是乡村智慧化治理还是乡村数字经济建设,都离不开通畅的网络基础设施能力。尤其是5G网络利用其高速率、低延时等特性,与云、AI等技术的碰撞和融合将有望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在数字化治理上,深化智安小区、平安乡村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公共区域视频图像系统建设联网应用,积极推进视频图像资源在疫情防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各行业各领域深度应用;
推进乡村应急管理智慧化,加强面向偏远农村、牧区、山区的预警信息服务。强化农村疫情信息监测,升级通信大数据平台,运用数字技术助力农村疫情防控。
在智慧农业建设方面,持续推进高分卫星数据在农业遥感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移动物联网覆盖,加大农业生产场景窄带物联网(NB-IoT)部署;
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构建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
加强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上云用数赋智”;持续完善有机产品认证追溯信息系统。
写在最后
当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一二线城市的数字建设逐渐成熟,乡村下沉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热土。通过各地创新实践,数字技术正深度融入乡村治理的细枝末节,农村数字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伴随政策定调、市场内需增长以及技术驱动等影响,立足乡村这一支点,不断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短板,广袤的乡村大地迎来崭新的篇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