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OPPO 宣布推出新款智能手表,从未涉足此品类的魅族也推出了他们的首款产品,如此紧凑的产品发布节奏,让我们不难从中觉察到厂商想要在智能手表市场分一杯羹的野望。
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自从苹果推出 Apple Watch 以来,智能手表市场究竟还有多大的潜力可供挖掘,一直是一个争论性极强的话题。
支持方认为,因为智能手表的随身性强,所以它会是 IoT 时代最重要的入口,而且会随着产品的迭代升级,最终成为与手机平起平坐的必备品。
然而,在初代 Apple Watch 发布六年后,智能手表市场却依旧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大众消费者对于此类产品的态度也很迷茫,并没有随着产品迭代升级而发生根本性转变。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智能手表市场多年来一直温吞如水呢?
「手表」定位的先天性不足
作为和手环一样戴在手腕上的产品,智能手表也需要两只手配合操作才能使用,单手操作仅能做到抬手亮屏看时间或者浏览推送的手机通知,这种使用方式与主流科技产品提倡的「解放双手」背道而驰。
厂商自然也知道这个问题,于是为智能手表加上了和手机一样的语音助手,只需动嘴就能让语音助手完成绝大多数的操作。但是这些语音助手都需要联网才能使用,这意味着智能手表(如小米 Color)必须与手机时刻保持连接才能正常使用语音助手。
另外,为了解决手表不能自主联网的问题,厂商所推出的 eSIM 版本相比普通版而言,在价格上又变得不够亲民了。以苹果 Apple Watch 6为例,其 GPS 普通版售价为3199元,而 eSIM 版本却贵出了800元。同时,eSIM 服务本身还需要付费。
不夸张地说,如此高的入手和使用成本,已经将很多消费者排除在外了,更何况现阶段的智能手表语音助手所能够实现的功能交互其实还非常有限,且极度考验网络稳定性和用户普通话水平。
因为「手表」的定位,除了产生必须双手操作才能正常使用的问题之外,还导致屏幕表盘尺寸不能和手机屏幕一样无限增大。如今,Apple Watch 6最大的44mm 表盘所配备的屏幕尺寸也不过是1.78英寸。
特别小的屏幕不但让用户的手指操作变得费劲,还对其最重要的信息展示能力有特别明显的影响。
因为屏幕较小,如果显示的内容字号较小,那么用户极大可能是需要凑近才能看清,但如果显示的内容字号过大,那么一屏也显示不了多少东西,必须滑动屏幕才能看完全部内容。
让用户陷入两难,成为了智能手表无法挣脱的“原罪”。
外功不足,内力也虚
当智能手表因为先天性因素导致外功(硬件与交互方式)水平不如人意时,其内功——软件体验也「如同鸡肋」。
智能手表的操作系统很多,市面上常见到的就有 WatchOS、WearOS、TizenOS、Android 和 RTOS 六款之多。遗憾的是,繁多的操作系统并未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效果,反而为智能手表的发展造就了不小的阻碍。
首先是应用生态问题,手机市场中只剩下 iOS 和 Android 两款主流操作系统,应用开发者只需要适配两款系统即可。而智能手表市场中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的操作系统,因此对于开发者来说,放弃哪款系统都会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如果要适配如此多的系统,无论对公司还是个人而言都是极其繁重的负担,选择性地放弃、不同步更新成了大多数软件公司的选择,由此导致应用数量少和适配更新速度慢,就成为了智能手表操作系统的难言之痛。
除了第三方应用支持不到位之外,智能手表的小机身也使得内置电池难以做大,这又导致了智能手表的续航普遍偏短问题。如44mm 的 Apple Watch 6仅配备了1.17 Wh的电池,让「每天一充」成为了使用者的日常任务。
对于这个问题,华为和小米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采用轻量的 RTOS,相比 WatchOS 这种复杂的系统,省电效果非常明显。华为 GT2手表就实现了长达两周的续航,比 Apple Watch 6足足长了18倍。
然而这并非是华为和小米值得炫耀的事,因为 RTOS 在轻量、省电的同时,也带来了体验上的退步。
作为智能手环同款的操作系统,RTOS 在性能方面有着明显的劣势,在搭配上高分辨率显示屏后,动画掉帧、反应迟钝成为了 RTOS 手表的常态,也因此在使用手表 App 时体验相比 watchOS 要明显差很多。
不过差劲的应用生态和续航表现还不算是智能手表最急需弥补的短板,没有核心特色功能才是最大的问题。
近年来,医疗健康功能逐渐成为了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发力点,因为随身医疗市场目前仍是一个极为广阔的蓝海。以 Apple Watch 6为代表的高端智能手表也推出了血氧检测、心率检测和睡眠监测等相关功能,并且将其作为产品主打卖点。
然而这些功能却并非智能手表独占,售价仅二三百元的智能手环也拥有同样的功能,且在价格有绝对优势的同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两者检测得出的身体数据准确率相差无几。并且由于智能手环的体积更小,长时间佩戴更无感和续航更长,能够为用户提供连续、稳定的检测数据报告,相比智能手表的检测功能做得要更好。
谈及至此,智能手表市场为什么发展多年依旧是不温不火的原因已然很明了。
「手表」的定位既让它能够被一些用户接受,去替代传统手表,但是其本身的操作繁琐、信息展示效率低、系统生态不完善和续航差问题,也让它的实际使用体验并没有用户想象中的美好。
如果说刚才这些短板还只是让消费者在购买它时会多些考虑,想想究竟需不需要买一块智能手表,那么特色功能的缺失就是彻底打消购买念头的最终原因。
几倍于智能手环的价格只能买到和手环功能相差无几的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怎么样都算不上是一个理性、实惠的购买选择,更别提支持者口中替代手机地位的远大理想。
可穿戴设备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充满着无穷的想象空间,但却并非是每一个可穿戴品类产品都有着无穷的未来,发展多年却一直不温不火的智能手表,对于当下的用户来说,是否真的只是一个过渡产品?